王龁(唇亡齿寒的山东六国为何离心离德)
资讯
2023-11-24
462
1. 王龁,唇亡齿寒的山东六国为何离心离德?
谢谢小秘书邀请回答历史类题。
长平之战,山东六国为何离心离德?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来自西部高原的秦国,向东进攻中原地区的赵国,双方在赵国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对峙,最终赵国战败,赵军被坑杀约45万,自此后无人能挡秦国的锋锐。
山东六国,指燕,赵,齐,魏,韩,楚。
此时的赵国,刚刚经过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国家实力强大,是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的主角。
可以这么理解,秦国要想一统天下,最大的障碍就是赵国!
第一,赵国作死,秦国奋发图强。
长平之战前的七国形势,赵国真叫作死,当时的赵国在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领导下,已经具有了霸主气势,但赵武灵王宠幸美女吴娃,废掉原太子公子章,立吴娃的儿子赵王何为太子,导致了宫廷政变,结果被围困在行宫三个月,活活饿死了!
【历史上最倒霉的君王就是赵武灵王!本人雄才大略,结果因为宠爱一个女人,导致大儿子领兵造反,自己被围困在行宫内。后来小儿子领兵把大儿子打败,一看自己老爸被困在宫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围住宫殿,让四十多岁的赵武灵王,被围三个月,宫殿里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完,最后被饿死了。】
不过,在赵武灵王之后,小儿子赵王何即位,称为赵惠文王,倒是一代明君,重用蔺相如,廉颇,赵奢等有才能的大臣,守住了赵武灵王的基业。
到了公元前260年,已经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这位赵王的能力就很一般了。
第二,长平之战中的秦国,使用的就是“远交近攻”。
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的实力并非很悬殊,主要原因还在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基础,那时候的赵国,与周边的齐,魏,韩都不同,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农业为辅的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很强,而且有廉颇这位老将。
公元前264年,赵孝成王刚刚即位的时候,秦国曾经趁赵国换国王的机会进攻,但被赵国联合齐国而击退。
这一次,秦国由大将王龁领军,赵国大将廉颇率军迎敌。
当时的秦军由于连年征战,国内粮草不足,急于打开局面,而老成的廉颇选择坚守不出,等待秦军露出破绽。
但年轻的赵孝成王犯错误了!
赵孝成王与大臣商议,想要自己亲自去前线,率领军队与秦军决战。
这一下,大臣们都吓坏了,因为当时的赵孝成王是幼年即位,年龄很小,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让他去了前线领兵,赵国立刻就完了。
大臣楼昌建议,不如派人去找秦国议和,因为,当时秦国出兵的原因,是赵国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17座城池,而这17座城池,原本是韩国为了求和送给了秦国。
另一名大臣虞卿建议,议和很难成功,不如派人带着珠宝,赵魏国,楚国等国家联合,大家一起抗秦。
结果,年轻的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人去找秦国议和!
【没有比这个更混帐的君王!自己的将士们还在前方拼命,国王前脚想跑到前线凑热闹打仗,结果被手下大臣一忽悠,反而派人去找敌人议和。有这样的国王,也活该赵国会战败。】
就这样,赵国大臣郑朱跑到秦国求和去了。
当时的秦王是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也是一位明君,秦昭王听从宰相范雎的建议,热情接待赵国使臣郑朱,然后又把这个消息,大张旗鼓宣传出去,让其他国家都知道。
【这是宰相范雎的成名作之一!通过这个计策,其他的魏国,齐国一看,实力最强大的秦国和赵国打仗,结果两个国家现在要议和。既然都已经议和了,很快就会停战,我们还去凑热闹做什么呢?于是,没有一个国家主动跑去帮助赵国。】
同时,范雎还提出了反间计!
他让人去赵国,散布流言道:“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啊!
很快,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就上当了,命令赵括率领20万援兵去往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并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打败秦军。
与此同时,秦昭王却秘密派出名将白起去往前线,准备与赵军决战。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有名的纸上谈兵。白起是那个时代的军神,通过佯败诱敌,切断粮道等策略,轻易就击败了赵括,最后将赵国数十万大军围困在长平。】
纸上谈兵的赵括,被乱箭射死!
数十万赵军被围困,断粮46天,士兵自相残杀,最后向秦军投降。
秦国大将白起,为了不让赵国恢复军事力量,采取了最残忍的手段,根据战国策记载:白起命令只给降兵一天吃一顿饭,然后在夜间,让秦兵面带黑巾,对饿得手脚无力的降兵们展开屠杀,最后挖坑埋掉,这样的屠杀继续了10天。
大约45万赵军被坑杀,只留下年龄幼小的240名士兵返回赵国。
六国震惊!
长平之战后的坑杀,不是活埋,而是对手无寸铁的降兵展开屠杀,最后埋掉。
此战之后,虽然赵国举国悲愤,但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正面对抗,春秋战国那段历史,也终于走到尽头,秦国一统天下成为必然。
长平之战中,赵国与秦国对峙三年,其余国家为何没有派兵来救,就是被秦国骗了,实际上也是被赵孝成王坑了,因为秦国实力强大,假如秦国和赵国停战,谁帮了赵国,等于自己得罪秦国,反而会遭到秦国的报复。
2. 秦国的名人?
秦穆公时期 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 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 杞子、逢孙、杨孙 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 秦孝公时期 商鞅 秦惠王时期 张仪 甘茂、公子疾 司马错、张若、都尉墨 魏章 公孙衍 秦武王时期 乌获和任鄙 樗里疾 孟贲 秦昭王时期 范雎 郑安平 白起 芈戎 公子市、公子悝 王龁 秦始皇时期 吕不韦 桓齮 王翦、王贲 羌瘣 王绾 蒙武 蒙恬 蒙毅 李信 李斯 中期 尉潦 韩非
3. 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刺秦是战国末期燕国反抗秦国的一次激烈举动,但这一次失败的行动背后也深深的透着燕国的无力与无奈。
樊於期的头颅荆轲之所以可以成功走到秦王嬴政的面前,需要几件道具,而樊於期的头颅是其中关键的一件。
樊于期本来也是秦国大将,只可惜生不逢时,在伐赵的战役中遭遇了名将李牧,结果被李牧狠狠的修理了一顿,当时秦国的律法非常严苛,樊雨期害怕自己受到秦王的处罚就逃到了燕国,燕太子丹收留了他。
为了惩罚这个外逃的叛将,秦王嬴政将樊於期的宗族家人全部都杀害了,从此樊於期与秦国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燕国质子丹看史书就会发现,燕太子丹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他与秦王嬴政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燕太子丹与嬴政相识于童年,那时候他们两个人都在赵国,燕太子丹是在赵国做人质,而嬴政则是作为人质的孩子出生在赵国,相近的遭遇让两个幼小的童年很快建立起了友谊,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
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很可能他们两个人会成为患难的好友。
但是嬴政的命运显然要比燕太子丹好多了,大商人吕不韦发现了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是个奇货可居的男子。
吕不韦拿出了金钱,用金钱开路,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将嬴异人和赵姬母子带回了秦国,并且登上了大位。
等到后来嬴政成为了秦王,而燕太子丹这时候却又被送往秦国做人质,当年曾经同为人质,如今一个做了秦王,一个却还是人质,这样的境遇令人唏嘘。
燕太子丹一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非常的尴尬,都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此时嬴政已经是七国之首的秦国之王,而他燕太子丹却依然是一个质子的身份。
燕太子丹私底下去找嬴政说情,希望嬴政能念在昔日童年好友的关系上放燕太子丹回到燕国。
可是燕太子丹想的太天真了,身为秦王的嬴政这时候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幼稚天真的儿童,此时他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自然不会去顾念什么童年的友情。国家的利益,秦国王室的利益才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嬴政拒绝了燕太子丹的请求。
被拒绝后的燕太子丹非常生气,但他并没有放弃回到燕国的努力,最后他终于找到机会逃回了燕国。
燕国太子丹回到燕国的燕太子丹,也开始参与燕国的国政,他将秦国视为头号敌人,认为想要燕国能够生存下去必须灭秦,因此他的政治主张都是针对灭秦这一方面的理论。
等到秦灭掉了赵国,燕国在地理位置上就显得岌岌可危了,这时候燕太子丹非常的焦急,他深知以燕国的兵力无法与强大的秦国抗衡,于是他采取了下策,那就是刺杀。
为了刺杀秦王嬴政,燕太子丹费了好大的工夫,找来了荆轲,又找到了樊於期,找来了淬了剧毒的匕首等等,经过一系列运作,最后他为荆轲践行,只是可惜荆轲到了秦国之后没能完成任务。
刺杀失败之后,燕太子丹就被燕王喜给杀掉了,燕太子丹的头颅被送到了秦国谢罪。
天真的太子丹,可笑的刺秦计划结合史料就会发现,燕太子丹其实是一个性格比较极端,同时又心高气傲的人,燕太子丹的心胸不是非常宽广,而且此人睚眦必报,谁得罪了他,他一定不会让谁好过。
作为燕国太子,燕太子丹在做人质的时候,他的身份其实比嬴政要高很多,嬴政本来只是秦国一个被抛弃的宗族子弟的后代,他的生死根本没有人在乎,而燕太子丹却不一样。
但太子丹在政治上却显得非常的幼稚,他居然以为嬴政会顾念旧情,放自己回燕国,这是他幼稚的能力体现。
再者,燕太子丹偷偷的逃回燕国也是他政治上不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对秦燕两国关系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会增加两国的矛盾,让秦国找到对付燕国的借口。
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除了为国家分忧之外,更多的是为自己报私仇,燕太子丹非常的恨嬴政,恨这个曾经共患难的兄弟,不给自己面子不放自己回家,嬴政的存在,就是自己失败的镜子。
燕太子丹没有想过的是,即便刺杀秦王嬴政成功,最后获利的依然不是他们燕国,秦王嬴政一旦在堂上被荆轲刺杀暴亡,秦国一定会选出新的秦王,虽然秦国会陷入一时的混乱,但以秦国当时的体制和国力绝对不会因此而土崩瓦解,新选出的秦王一定会将燕国作为头号的报复对象,而以燕国当时的实力完全无法抗衡秦国,秦国征伐燕国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
而一旦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失败,秦国复仇的怒火会加倍烧到燕国身上。
所以说无论荆轲刺杀的成与败,燕国都是下一个受到秦国战火洗礼的国家,燕太子丹此举除了火上浇油,并没有任何的实际利益。
燕国摊上这样一个爱搞事情,又没有能力的太子丹,也真是不幸中的不幸了。
樊於期的想法再来说说樊於期吧,樊於期在荆轲刺秦的时候,主动的献出了自己的脑袋,为燕太子丹刺秦计划助了一头之力。
有人问樊於期主动献出头颅,他不怕死吗?
我的答案是樊於期很怕死。
樊於期如果不怕死,他兵败李牧之后为什么要逃到燕国去呢?而且樊於期是丢下自己的家人孤身逃到了燕国。
不就是因为怕死嘛!
樊於期怕死怕到连家人的安危都不顾了,他明知自己跑到燕国,宗族家人一定会受牵连而被杀,但他依然义无反顾的逃到了燕国。
这是一个非常爱惜自己生命,很怕死,同时不顾他人利益的一个自私小人,樊於期并不值得人们称颂。
那么在燕国的时候,燕太子丹决定刺秦的时候,樊於期为什么又要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呢?是他变得勇敢了吗?是他想要为家人复仇吗?是他想要向嬴政报复吗?
樊於期肯定是很恨秦王嬴政的,因为嬴政杀害了他的家人,樊於期也肯定是想向秦国报复的,但是这些都不是樊於期主动献出头颅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樊於期当时在燕国也快混不下去了,樊於期的头颅迟早保不住。
赵国已经沦陷,秦国很快就会将矛头对准燕国,燕王喜很害怕秦国,他不敢与秦国对抗,而秦国开战前很有可能会向燕国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来要求燕国履行,这些要求里面必然包括交出樊於期,而燕王喜毫无疑问会将樊於期交给秦国。
相比起割地赔款之类的要求,交出樊於期是最不重要的了,本来收留樊於期的就是燕太子丹而不是燕王喜,如果当年是燕王喜来管这个事情的话,樊於期一定会被燕王喜一脚踢出燕国的,所以这时候樊於期知道自己的死期就快到了。
不管是在燕国被杀掉,将头颅带回秦国,还是被带回秦国去杀掉,樊於期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就是一个死字,与其这样他不如就壮烈一把,在燕太子丹提出请求的时候,主动的把自己的头颅献出来。
反正都是一个死,不如做一回壮士给自己的后世留下一些美名吧,何况说不定荆轲就成功了呢!
这一定是樊於期当时的真实想法。
结语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彩万分的时代,秦国的战车碾压了其他六国,在秦国面前其他六国表现出了不同的姿态。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在七国当中也最没有话语权,面对强大的秦国,燕王喜一直战战兢兢。
而燕太子丹这种做事不顾大局的人,除了将燕国的局势搅得更加混乱之外,起不到任何的正面作用。
像樊於期这样的人,在乱世的洪流之中,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棋子,他们无力选择自己的生命,最终也只能是被动的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4. 王龁王贲王翦的关系?
王翦、王贲(bēn)、王离:之所以把他们放到一起,是因为他们确实是祖孙三代名将。王翦自不必说,他是继白起之后的秦国又一名将(位列四大名将第二名),王贲则是王翦的儿子,他们爷俩是秦始皇灭六国时最得力的助手,据统计这两人加起来帮助秦始皇灭了五国(除了韩国以外,其它五国都是王翦父子灭的),最为难得的是他们父子俩后来都选择了功成身退,退隐故里,得到了善终。
王龁只是同姓,没关系5. 樊於期为何反秦王呢?
樊於期原本只是战国末期秦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后因自刎帮助荆轲刺杀秦王而闻名。那么樊於期本为秦国将领,为何后来却去了燕国?又为什么宁愿自杀也要帮助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呢?
虽然《史记》中对秦将樊於期的记载并不多,但根据分析论证,樊於期很大可能是因为参与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之后秦王嬴政便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族人处死,并用黄金千斤和万户封邑来悬赏樊於期首级。
樊於期因此仇恨秦王嬴政,但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报复贵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嬴政,而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打动了他,于是樊於期自刎,用自己的首级帮助荆轲完成刺杀秦王的计划。
樊於期为什么要参与谋反呢?《史记》对樊於期的记载较少,对樊於期为何谋反也并未记载,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进行分析论证。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根据史料记载,樊於期是因为得罪了秦王嬴政才被迫逃离秦国。后来逃亡到了燕国,被燕国太子收留,那么樊於期究竟是因为什么得罪了秦王嬴政呢?
《史记》记载:“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虽然史料并未记载,但樊於期逃离秦国后,秦王嬴政曾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处死,族人也沦为奴仆,并“赏赐千金,封万户侯”来悬赏樊於期的首级,以此可见嬴政对樊於期是相当痛恨。
除樊於期之外,能让秦王嬴政如此痛恨,不惜用重金悬赏者只有长信侯嫪毐获得过这种待遇,而嫪毐是因为发动叛乱,意欲谋逆篡位。以嫪毐作为参照,樊於期很大可能就是参与过叛乱,而且不仅仅是参与叛乱那么简单,不然也不会让秦王嬴政如此痛恨。
跟随嫪毐参与谋反的门客,罪重者也不过处死本人,并未牵连家族,而罪轻者只是被处以流放、服劳役,只有发动叛乱的主谋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并诛灭三族。而秦王嬴政对待樊於期的方式和处理嫪毐的方式基本差不多,说明嬴政是真的很痛恨樊於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估计也只有叛乱一事才会让嬴政对樊於期如此大动干戈,而樊於期在逃离秦国之前,只有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在屯留(现今山西省长治市)发动过叛乱,最后以失败告终。樊於期很可能参与过这次叛乱,并且还是叛乱的主谋或是主要参与者,樊於期因此得罪了秦王,在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
那么樊於期为什么要参与叛乱,而且还是叛乱的主谋或是主要参与者?樊於期很可能是长安君成蟜的部下,在参与叛乱之前属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将领。而秦始皇刚即位时有老将蒙骜、王齮、麃公、张唐,新晋将领也有王翦、桓齮、杨端和、内史腾、羌瘣、辛胜、王贲、蒙武、李信、蒙恬等人,可以说并无根基的樊於期基本上是没有出头之日。
樊於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又或许是他不想让嬴政当秦王,便劝说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起兵叛乱,只要谋反成功,樊於期便可以作为有功之臣,迅速获得权势地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因为正史中对樊於期叛乱一事没有记载,我们也只能进行分析推测。在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盛年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秦王,由于嬴政年幼,秦国朝政皆由相邦吕不韦主持。在嬴政继位八年时(公元前239年),吕不韦命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带兵去攻打赵国。
此时成蟜只有十几岁,之前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因此身边必然有善战的将领辅佐,樊於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樊於期在此前并无史料记载,因此成为大军主将的可能较小,吕不韦也不会让樊於期来担当大军主将。
《史记》记载:“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
而嬴政继位后,能征善战的老将只有蒙骜、王齮、麃公等寥寥数人,不过王龁(公元前244年)和蒙骜(公元前240年)已经先后去世,能堪大任者只剩下麃公,虽然当时并没有记载,但长安君叛乱失败后,有一名叫“壁”的将军战死,可能麃公就是将军壁。
当长安君拥有兵权后,樊於期便劝说他一起发动叛乱,于是樊於期成为长安君的亲信部下,也是这次的叛乱的主谋之一,因此被嬴政痛恨,在平定叛乱后,下令处死樊於期父母亲人,并用重金和封邑悬赏樊於期首级,《东周列国志》中也表明是樊於期劝说长安君发动叛乱。
原因是樊於期认为嬴政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子嗣,而是相邦吕不韦和赵姬所生。樊於期不想让吕不韦行盗国之事,在秦庄襄王之子长安君掌握兵权后,便将此事告知了长安君,想拥立长安君为秦王,之后樊於期将吕不韦进妾之事起草成一篇檄文,四下传布,嬴政见此檄文大怒,当即便发兵征讨弟弟长安君。
秦王嬴政对主谋樊於期是深恶痛绝,为此下令要活捉樊於期,可能也是想要将其处以同嫪毐的一样的车裂之刑才方能解恨。不过樊於期也因此逃过一劫,因为秦王有令,秦军不敢放冷箭,樊於期杀出一条血路,之后几经辗转去了燕国,后来樊於期为了帮助荆轲刺杀秦王甘愿自杀相帮。
樊於期为何宁愿自杀,也要帮助荆轲刺杀秦王呢?荆轲刺杀秦王完全是因为燕国太子丹的报复,原因是燕王喜曾于公元前232年派遣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却对太子丹这位少年时期的好友不太友好,于是太子丹想办法逃回燕国,并开始想办法报复秦王嬴政,之后便有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根据史料记载,樊於期是在太子丹回国后不久逃至燕国,被太子丹收留。那么太子丹为何要收留这个被秦国用重金悬赏的逃犯呢,难道不怕因此得罪秦王嬴政,从而派兵攻打燕国呢?而樊於期为何在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投奔他呢?
此时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两人共同的想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太子丹因为秦王对他不友好想报复嬴政,而樊於期因为嬴政牵连了他的父母亲人,为此也想找秦王报仇,但仅凭樊於期一人又如何能完成复仇呢!他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也不能这么绝对,秦王嬴政还是乐于看见樊於期的首级,而这也是荆轲想到唯一能接近秦王的办法。
《史记》记载:“荆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荆轲答应太子丹帮助刺杀秦王后,但一直并未行动,原因是无法接近秦王,只有用秦王想要得到的东西才能近距离接近秦王,从而完成刺杀。之后荆轲听闻秦王悬赏千金、封万户邑抓捕樊於期,便想用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燕国境内最为肥沃富饶的土地)作诱饵,以此接近秦王。
《史记》记载:“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虽然太子丹不忍杀死樊於期,但荆轲还是找上了樊於期,并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樊於期听闻荆轲的计划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自秦王杀害他的父母亲人后,樊於期做梦都想找秦王嬴政复仇,但他连秦国都进不去,也想不出报仇的办法。
荆轲的计划却可以让他报仇雪恨,于是樊於期自刎而亡,用生命帮助荆轲刺杀秦王。之后荆轲和副手秦舞阳便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前往秦国,伺机刺杀秦王嬴政,不过最终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樊於期也白白牺牲了性命。
结语:虽然《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樊於期是为了防止相邦吕不韦窃国才劝说长安君发动叛乱,但笔者个人认为樊於期更多是为了个人名利才撺掇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谋反。如果秦始皇真的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秦庄襄王完全可以将王位传给嬴成蟜,而且秦国的宗室大臣也不会看着一个外人成为秦王。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6. 史记白起世家?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7. 如何看待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了,在位55年,活到了75岁。
看过风靡一时的芈月传的应该知道,秦昭襄王嬴稷是芈八子与秦惠文王的儿子。当然,原本秦昭襄王是没能继任王位的,谁叫芈姝的儿子秦武王见周天子时为了显摆威风举鼎而死。
于是,嬴稷在樗里子,魏冉等人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一干兄弟,登上王位,至于其中的凶险斗争就不言说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赵武灵王表态非要立当时在燕国为质子的嬴稷为秦王,迫于燕赵两国压力。
如何评价秦昭襄王嬴稷,只能说七分对三分吧。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权势掌握在其母宣太后芈八子的手中,在原丞相樗里子死后,以舅舅魏冉为相,以白起,司马错等人为将军,虽然造成了秦国外戚势大专权的情况,但也相对的威慑了一些老贵族。而且,魏冉白起等人确实也是人才。
后来,范雎入秦,效力秦国,在范雎的建议下,夺了宣太后与魏冉等人的权,这种权势斗争真的不好说什么。毕竟,此时的嬴稷早已成长为一个合格政治家。
秦昭襄王的七分足在于,在他在位期间,对远交近攻及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战国那种时期都知道是一会你们打我们,一会我们打你们,几乎是没有谁能够相对独大的,更是在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下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而正是在秦昭襄王嬴稷时期,秦国渐渐地打破了这种平衡,为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创造了一定条件。
初期,割上庸之地与楚国,与楚形成联盟,打破了魏国、齐国、韩国、楚国合众联盟。三国伐楚,秦救楚国是顺势拿下韩国四城。后来又与魏、齐、韩联盟以司马错为将,大败楚国。这里别扯义与不义的,战争根本就没有所谓义战。
约在公元前303年至公元前259年这么几十年时间,秦昭襄王嬴稷以魏冉、白起、司马错、蒙骜等人为将四处征战,得到扩张;任命范雎、田文等人为相,发展吏治及生产,对秦国的治理成就贡献,得到了荀子的肯定。
巩固巴蜀,消灭义渠,消除了后顾之忧,也得到许多军事资源,比如马匹。运用正确的外交军事方争打造了一支强大精锐的秦军。而在这期间的名人典故很多的,如完璧归赵,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当然此时李牧王翦还小。
著名的乐毅任燕上将军取齐国七十多城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白起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处于灭亡边缘。这一战赵国伤得不能再伤,也造就了名将李牧的崛起,后来王翦用离间计让李牧被赵王处死。
而秦昭襄王除长平之战这件为秦国起了决定意义的一战之外,做了一件令天下诸王震动的事。就是消灭东周,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这一举动无异于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与意志表现出来,不仅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具备了实力,这也造成后来六国联盟攻秦。
秦昭襄王嬴稷的三分不足在于,连连的征战毕竟造成了民生的凋敝,尤其是他在位晚期。
另外,在与楚怀王会盟时顺势俘虏了楚怀王熊槐,这不是最坏的。由于楚怀王死在了秦国的手中,这就造成了秦国与楚国的彻底仇恨。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秦国统一战争时打楚国时如此艰难的一个主因。也是因为长平之战后来打赵国也特别吃力的原因,看秦始皇统一战就知道了,几乎主要就是再打这两个国家。
还有最后一点,晚年听信范雎所言,忌惮白起,将白起冤杀,白起有无那种心思不知道,但秦昭襄王这一举动无疑是自毁长城。六国得以松口气,而且白起部下因其死而叛乱,使得晚期秦国混乱,原本天下统一进程可相对提前的事,就此被打破。
后来范雎被处死,吕不韦开始登场,直到秦始皇的强势出现,才完成统一。
用一句话来评价秦昭襄王说,有统一天下的心,也具备了统一天下的相对实力,可惜没有统一天下的君王霸气魄力。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王龁,唇亡齿寒的山东六国为何离心离德?
谢谢小秘书邀请回答历史类题。
长平之战,山东六国为何离心离德?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来自西部高原的秦国,向东进攻中原地区的赵国,双方在赵国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对峙,最终赵国战败,赵军被坑杀约45万,自此后无人能挡秦国的锋锐。
山东六国,指燕,赵,齐,魏,韩,楚。
此时的赵国,刚刚经过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国家实力强大,是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的主角。
可以这么理解,秦国要想一统天下,最大的障碍就是赵国!
第一,赵国作死,秦国奋发图强。
长平之战前的七国形势,赵国真叫作死,当时的赵国在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领导下,已经具有了霸主气势,但赵武灵王宠幸美女吴娃,废掉原太子公子章,立吴娃的儿子赵王何为太子,导致了宫廷政变,结果被围困在行宫三个月,活活饿死了!
【历史上最倒霉的君王就是赵武灵王!本人雄才大略,结果因为宠爱一个女人,导致大儿子领兵造反,自己被围困在行宫内。后来小儿子领兵把大儿子打败,一看自己老爸被困在宫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围住宫殿,让四十多岁的赵武灵王,被围三个月,宫殿里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完,最后被饿死了。】
不过,在赵武灵王之后,小儿子赵王何即位,称为赵惠文王,倒是一代明君,重用蔺相如,廉颇,赵奢等有才能的大臣,守住了赵武灵王的基业。
到了公元前260年,已经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这位赵王的能力就很一般了。
第二,长平之战中的秦国,使用的就是“远交近攻”。
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的实力并非很悬殊,主要原因还在于赵武灵王打下的基础,那时候的赵国,与周边的齐,魏,韩都不同,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农业为辅的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很强,而且有廉颇这位老将。
公元前264年,赵孝成王刚刚即位的时候,秦国曾经趁赵国换国王的机会进攻,但被赵国联合齐国而击退。
这一次,秦国由大将王龁领军,赵国大将廉颇率军迎敌。
当时的秦军由于连年征战,国内粮草不足,急于打开局面,而老成的廉颇选择坚守不出,等待秦军露出破绽。
但年轻的赵孝成王犯错误了!
赵孝成王与大臣商议,想要自己亲自去前线,率领军队与秦军决战。
这一下,大臣们都吓坏了,因为当时的赵孝成王是幼年即位,年龄很小,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让他去了前线领兵,赵国立刻就完了。
大臣楼昌建议,不如派人去找秦国议和,因为,当时秦国出兵的原因,是赵国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17座城池,而这17座城池,原本是韩国为了求和送给了秦国。
另一名大臣虞卿建议,议和很难成功,不如派人带着珠宝,赵魏国,楚国等国家联合,大家一起抗秦。
结果,年轻的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人去找秦国议和!
【没有比这个更混帐的君王!自己的将士们还在前方拼命,国王前脚想跑到前线凑热闹打仗,结果被手下大臣一忽悠,反而派人去找敌人议和。有这样的国王,也活该赵国会战败。】
就这样,赵国大臣郑朱跑到秦国求和去了。
当时的秦王是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也是一位明君,秦昭王听从宰相范雎的建议,热情接待赵国使臣郑朱,然后又把这个消息,大张旗鼓宣传出去,让其他国家都知道。
【这是宰相范雎的成名作之一!通过这个计策,其他的魏国,齐国一看,实力最强大的秦国和赵国打仗,结果两个国家现在要议和。既然都已经议和了,很快就会停战,我们还去凑热闹做什么呢?于是,没有一个国家主动跑去帮助赵国。】
同时,范雎还提出了反间计!
他让人去赵国,散布流言道:“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啊!
很快,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就上当了,命令赵括率领20万援兵去往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并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打败秦军。
与此同时,秦昭王却秘密派出名将白起去往前线,准备与赵军决战。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有名的纸上谈兵。白起是那个时代的军神,通过佯败诱敌,切断粮道等策略,轻易就击败了赵括,最后将赵国数十万大军围困在长平。】
纸上谈兵的赵括,被乱箭射死!
数十万赵军被围困,断粮46天,士兵自相残杀,最后向秦军投降。
秦国大将白起,为了不让赵国恢复军事力量,采取了最残忍的手段,根据战国策记载:白起命令只给降兵一天吃一顿饭,然后在夜间,让秦兵面带黑巾,对饿得手脚无力的降兵们展开屠杀,最后挖坑埋掉,这样的屠杀继续了10天。
大约45万赵军被坑杀,只留下年龄幼小的240名士兵返回赵国。
六国震惊!
长平之战后的坑杀,不是活埋,而是对手无寸铁的降兵展开屠杀,最后埋掉。
此战之后,虽然赵国举国悲愤,但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正面对抗,春秋战国那段历史,也终于走到尽头,秦国一统天下成为必然。
长平之战中,赵国与秦国对峙三年,其余国家为何没有派兵来救,就是被秦国骗了,实际上也是被赵孝成王坑了,因为秦国实力强大,假如秦国和赵国停战,谁帮了赵国,等于自己得罪秦国,反而会遭到秦国的报复。
2. 秦国的名人?
秦穆公时期 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 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 杞子、逢孙、杨孙 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 秦孝公时期 商鞅 秦惠王时期 张仪 甘茂、公子疾 司马错、张若、都尉墨 魏章 公孙衍 秦武王时期 乌获和任鄙 樗里疾 孟贲 秦昭王时期 范雎 郑安平 白起 芈戎 公子市、公子悝 王龁 秦始皇时期 吕不韦 桓齮 王翦、王贲 羌瘣 王绾 蒙武 蒙恬 蒙毅 李信 李斯 中期 尉潦 韩非
3. 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刺秦是战国末期燕国反抗秦国的一次激烈举动,但这一次失败的行动背后也深深的透着燕国的无力与无奈。
樊於期的头颅荆轲之所以可以成功走到秦王嬴政的面前,需要几件道具,而樊於期的头颅是其中关键的一件。
樊于期本来也是秦国大将,只可惜生不逢时,在伐赵的战役中遭遇了名将李牧,结果被李牧狠狠的修理了一顿,当时秦国的律法非常严苛,樊雨期害怕自己受到秦王的处罚就逃到了燕国,燕太子丹收留了他。
为了惩罚这个外逃的叛将,秦王嬴政将樊於期的宗族家人全部都杀害了,从此樊於期与秦国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燕国质子丹看史书就会发现,燕太子丹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他与秦王嬴政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燕太子丹与嬴政相识于童年,那时候他们两个人都在赵国,燕太子丹是在赵国做人质,而嬴政则是作为人质的孩子出生在赵国,相近的遭遇让两个幼小的童年很快建立起了友谊,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
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很可能他们两个人会成为患难的好友。
但是嬴政的命运显然要比燕太子丹好多了,大商人吕不韦发现了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是个奇货可居的男子。
吕不韦拿出了金钱,用金钱开路,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将嬴异人和赵姬母子带回了秦国,并且登上了大位。
等到后来嬴政成为了秦王,而燕太子丹这时候却又被送往秦国做人质,当年曾经同为人质,如今一个做了秦王,一个却还是人质,这样的境遇令人唏嘘。
燕太子丹一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非常的尴尬,都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此时嬴政已经是七国之首的秦国之王,而他燕太子丹却依然是一个质子的身份。
燕太子丹私底下去找嬴政说情,希望嬴政能念在昔日童年好友的关系上放燕太子丹回到燕国。
可是燕太子丹想的太天真了,身为秦王的嬴政这时候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幼稚天真的儿童,此时他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自然不会去顾念什么童年的友情。国家的利益,秦国王室的利益才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嬴政拒绝了燕太子丹的请求。
被拒绝后的燕太子丹非常生气,但他并没有放弃回到燕国的努力,最后他终于找到机会逃回了燕国。
燕国太子丹回到燕国的燕太子丹,也开始参与燕国的国政,他将秦国视为头号敌人,认为想要燕国能够生存下去必须灭秦,因此他的政治主张都是针对灭秦这一方面的理论。
等到秦灭掉了赵国,燕国在地理位置上就显得岌岌可危了,这时候燕太子丹非常的焦急,他深知以燕国的兵力无法与强大的秦国抗衡,于是他采取了下策,那就是刺杀。
为了刺杀秦王嬴政,燕太子丹费了好大的工夫,找来了荆轲,又找到了樊於期,找来了淬了剧毒的匕首等等,经过一系列运作,最后他为荆轲践行,只是可惜荆轲到了秦国之后没能完成任务。
刺杀失败之后,燕太子丹就被燕王喜给杀掉了,燕太子丹的头颅被送到了秦国谢罪。
天真的太子丹,可笑的刺秦计划结合史料就会发现,燕太子丹其实是一个性格比较极端,同时又心高气傲的人,燕太子丹的心胸不是非常宽广,而且此人睚眦必报,谁得罪了他,他一定不会让谁好过。
作为燕国太子,燕太子丹在做人质的时候,他的身份其实比嬴政要高很多,嬴政本来只是秦国一个被抛弃的宗族子弟的后代,他的生死根本没有人在乎,而燕太子丹却不一样。
但太子丹在政治上却显得非常的幼稚,他居然以为嬴政会顾念旧情,放自己回燕国,这是他幼稚的能力体现。
再者,燕太子丹偷偷的逃回燕国也是他政治上不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对秦燕两国关系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会增加两国的矛盾,让秦国找到对付燕国的借口。
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除了为国家分忧之外,更多的是为自己报私仇,燕太子丹非常的恨嬴政,恨这个曾经共患难的兄弟,不给自己面子不放自己回家,嬴政的存在,就是自己失败的镜子。
燕太子丹没有想过的是,即便刺杀秦王嬴政成功,最后获利的依然不是他们燕国,秦王嬴政一旦在堂上被荆轲刺杀暴亡,秦国一定会选出新的秦王,虽然秦国会陷入一时的混乱,但以秦国当时的体制和国力绝对不会因此而土崩瓦解,新选出的秦王一定会将燕国作为头号的报复对象,而以燕国当时的实力完全无法抗衡秦国,秦国征伐燕国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
而一旦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失败,秦国复仇的怒火会加倍烧到燕国身上。
所以说无论荆轲刺杀的成与败,燕国都是下一个受到秦国战火洗礼的国家,燕太子丹此举除了火上浇油,并没有任何的实际利益。
燕国摊上这样一个爱搞事情,又没有能力的太子丹,也真是不幸中的不幸了。
樊於期的想法再来说说樊於期吧,樊於期在荆轲刺秦的时候,主动的献出了自己的脑袋,为燕太子丹刺秦计划助了一头之力。
有人问樊於期主动献出头颅,他不怕死吗?
我的答案是樊於期很怕死。
樊於期如果不怕死,他兵败李牧之后为什么要逃到燕国去呢?而且樊於期是丢下自己的家人孤身逃到了燕国。
不就是因为怕死嘛!
樊於期怕死怕到连家人的安危都不顾了,他明知自己跑到燕国,宗族家人一定会受牵连而被杀,但他依然义无反顾的逃到了燕国。
这是一个非常爱惜自己生命,很怕死,同时不顾他人利益的一个自私小人,樊於期并不值得人们称颂。
那么在燕国的时候,燕太子丹决定刺秦的时候,樊於期为什么又要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呢?是他变得勇敢了吗?是他想要为家人复仇吗?是他想要向嬴政报复吗?
樊於期肯定是很恨秦王嬴政的,因为嬴政杀害了他的家人,樊於期也肯定是想向秦国报复的,但是这些都不是樊於期主动献出头颅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樊於期当时在燕国也快混不下去了,樊於期的头颅迟早保不住。
赵国已经沦陷,秦国很快就会将矛头对准燕国,燕王喜很害怕秦国,他不敢与秦国对抗,而秦国开战前很有可能会向燕国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来要求燕国履行,这些要求里面必然包括交出樊於期,而燕王喜毫无疑问会将樊於期交给秦国。
相比起割地赔款之类的要求,交出樊於期是最不重要的了,本来收留樊於期的就是燕太子丹而不是燕王喜,如果当年是燕王喜来管这个事情的话,樊於期一定会被燕王喜一脚踢出燕国的,所以这时候樊於期知道自己的死期就快到了。
不管是在燕国被杀掉,将头颅带回秦国,还是被带回秦国去杀掉,樊於期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就是一个死字,与其这样他不如就壮烈一把,在燕太子丹提出请求的时候,主动的把自己的头颅献出来。
反正都是一个死,不如做一回壮士给自己的后世留下一些美名吧,何况说不定荆轲就成功了呢!
这一定是樊於期当时的真实想法。
结语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彩万分的时代,秦国的战车碾压了其他六国,在秦国面前其他六国表现出了不同的姿态。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在七国当中也最没有话语权,面对强大的秦国,燕王喜一直战战兢兢。
而燕太子丹这种做事不顾大局的人,除了将燕国的局势搅得更加混乱之外,起不到任何的正面作用。
像樊於期这样的人,在乱世的洪流之中,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棋子,他们无力选择自己的生命,最终也只能是被动的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4. 王龁王贲王翦的关系?
王翦、王贲(bēn)、王离:之所以把他们放到一起,是因为他们确实是祖孙三代名将。王翦自不必说,他是继白起之后的秦国又一名将(位列四大名将第二名),王贲则是王翦的儿子,他们爷俩是秦始皇灭六国时最得力的助手,据统计这两人加起来帮助秦始皇灭了五国(除了韩国以外,其它五国都是王翦父子灭的),最为难得的是他们父子俩后来都选择了功成身退,退隐故里,得到了善终。
王龁只是同姓,没关系5. 樊於期为何反秦王呢?
樊於期原本只是战国末期秦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后因自刎帮助荆轲刺杀秦王而闻名。那么樊於期本为秦国将领,为何后来却去了燕国?又为什么宁愿自杀也要帮助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呢?
虽然《史记》中对秦将樊於期的记载并不多,但根据分析论证,樊於期很大可能是因为参与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之后秦王嬴政便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族人处死,并用黄金千斤和万户封邑来悬赏樊於期首级。
樊於期因此仇恨秦王嬴政,但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报复贵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嬴政,而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打动了他,于是樊於期自刎,用自己的首级帮助荆轲完成刺杀秦王的计划。
樊於期为什么要参与谋反呢?《史记》对樊於期的记载较少,对樊於期为何谋反也并未记载,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进行分析论证。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根据史料记载,樊於期是因为得罪了秦王嬴政才被迫逃离秦国。后来逃亡到了燕国,被燕国太子收留,那么樊於期究竟是因为什么得罪了秦王嬴政呢?
《史记》记载:“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虽然史料并未记载,但樊於期逃离秦国后,秦王嬴政曾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处死,族人也沦为奴仆,并“赏赐千金,封万户侯”来悬赏樊於期的首级,以此可见嬴政对樊於期是相当痛恨。
除樊於期之外,能让秦王嬴政如此痛恨,不惜用重金悬赏者只有长信侯嫪毐获得过这种待遇,而嫪毐是因为发动叛乱,意欲谋逆篡位。以嫪毐作为参照,樊於期很大可能就是参与过叛乱,而且不仅仅是参与叛乱那么简单,不然也不会让秦王嬴政如此痛恨。
跟随嫪毐参与谋反的门客,罪重者也不过处死本人,并未牵连家族,而罪轻者只是被处以流放、服劳役,只有发动叛乱的主谋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并诛灭三族。而秦王嬴政对待樊於期的方式和处理嫪毐的方式基本差不多,说明嬴政是真的很痛恨樊於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估计也只有叛乱一事才会让嬴政对樊於期如此大动干戈,而樊於期在逃离秦国之前,只有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在屯留(现今山西省长治市)发动过叛乱,最后以失败告终。樊於期很可能参与过这次叛乱,并且还是叛乱的主谋或是主要参与者,樊於期因此得罪了秦王,在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
那么樊於期为什么要参与叛乱,而且还是叛乱的主谋或是主要参与者?樊於期很可能是长安君成蟜的部下,在参与叛乱之前属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将领。而秦始皇刚即位时有老将蒙骜、王齮、麃公、张唐,新晋将领也有王翦、桓齮、杨端和、内史腾、羌瘣、辛胜、王贲、蒙武、李信、蒙恬等人,可以说并无根基的樊於期基本上是没有出头之日。
樊於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又或许是他不想让嬴政当秦王,便劝说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起兵叛乱,只要谋反成功,樊於期便可以作为有功之臣,迅速获得权势地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因为正史中对樊於期叛乱一事没有记载,我们也只能进行分析推测。在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盛年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秦王,由于嬴政年幼,秦国朝政皆由相邦吕不韦主持。在嬴政继位八年时(公元前239年),吕不韦命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带兵去攻打赵国。
此时成蟜只有十几岁,之前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因此身边必然有善战的将领辅佐,樊於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樊於期在此前并无史料记载,因此成为大军主将的可能较小,吕不韦也不会让樊於期来担当大军主将。
《史记》记载:“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
而嬴政继位后,能征善战的老将只有蒙骜、王齮、麃公等寥寥数人,不过王龁(公元前244年)和蒙骜(公元前240年)已经先后去世,能堪大任者只剩下麃公,虽然当时并没有记载,但长安君叛乱失败后,有一名叫“壁”的将军战死,可能麃公就是将军壁。
当长安君拥有兵权后,樊於期便劝说他一起发动叛乱,于是樊於期成为长安君的亲信部下,也是这次的叛乱的主谋之一,因此被嬴政痛恨,在平定叛乱后,下令处死樊於期父母亲人,并用重金和封邑悬赏樊於期首级,《东周列国志》中也表明是樊於期劝说长安君发动叛乱。
原因是樊於期认为嬴政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子嗣,而是相邦吕不韦和赵姬所生。樊於期不想让吕不韦行盗国之事,在秦庄襄王之子长安君掌握兵权后,便将此事告知了长安君,想拥立长安君为秦王,之后樊於期将吕不韦进妾之事起草成一篇檄文,四下传布,嬴政见此檄文大怒,当即便发兵征讨弟弟长安君。
秦王嬴政对主谋樊於期是深恶痛绝,为此下令要活捉樊於期,可能也是想要将其处以同嫪毐的一样的车裂之刑才方能解恨。不过樊於期也因此逃过一劫,因为秦王有令,秦军不敢放冷箭,樊於期杀出一条血路,之后几经辗转去了燕国,后来樊於期为了帮助荆轲刺杀秦王甘愿自杀相帮。
樊於期为何宁愿自杀,也要帮助荆轲刺杀秦王呢?荆轲刺杀秦王完全是因为燕国太子丹的报复,原因是燕王喜曾于公元前232年派遣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却对太子丹这位少年时期的好友不太友好,于是太子丹想办法逃回燕国,并开始想办法报复秦王嬴政,之后便有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根据史料记载,樊於期是在太子丹回国后不久逃至燕国,被太子丹收留。那么太子丹为何要收留这个被秦国用重金悬赏的逃犯呢,难道不怕因此得罪秦王嬴政,从而派兵攻打燕国呢?而樊於期为何在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投奔他呢?
此时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两人共同的想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太子丹因为秦王对他不友好想报复嬴政,而樊於期因为嬴政牵连了他的父母亲人,为此也想找秦王报仇,但仅凭樊於期一人又如何能完成复仇呢!他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也不能这么绝对,秦王嬴政还是乐于看见樊於期的首级,而这也是荆轲想到唯一能接近秦王的办法。
《史记》记载:“荆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荆轲答应太子丹帮助刺杀秦王后,但一直并未行动,原因是无法接近秦王,只有用秦王想要得到的东西才能近距离接近秦王,从而完成刺杀。之后荆轲听闻秦王悬赏千金、封万户邑抓捕樊於期,便想用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燕国境内最为肥沃富饶的土地)作诱饵,以此接近秦王。
《史记》记载:“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虽然太子丹不忍杀死樊於期,但荆轲还是找上了樊於期,并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樊於期听闻荆轲的计划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自秦王杀害他的父母亲人后,樊於期做梦都想找秦王嬴政复仇,但他连秦国都进不去,也想不出报仇的办法。
荆轲的计划却可以让他报仇雪恨,于是樊於期自刎而亡,用生命帮助荆轲刺杀秦王。之后荆轲和副手秦舞阳便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前往秦国,伺机刺杀秦王嬴政,不过最终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樊於期也白白牺牲了性命。
结语:虽然《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樊於期是为了防止相邦吕不韦窃国才劝说长安君发动叛乱,但笔者个人认为樊於期更多是为了个人名利才撺掇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谋反。如果秦始皇真的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秦庄襄王完全可以将王位传给嬴成蟜,而且秦国的宗室大臣也不会看着一个外人成为秦王。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6. 史记白起世家?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7. 如何看待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了,在位55年,活到了75岁。
看过风靡一时的芈月传的应该知道,秦昭襄王嬴稷是芈八子与秦惠文王的儿子。当然,原本秦昭襄王是没能继任王位的,谁叫芈姝的儿子秦武王见周天子时为了显摆威风举鼎而死。
于是,嬴稷在樗里子,魏冉等人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一干兄弟,登上王位,至于其中的凶险斗争就不言说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赵武灵王表态非要立当时在燕国为质子的嬴稷为秦王,迫于燕赵两国压力。
如何评价秦昭襄王嬴稷,只能说七分对三分吧。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权势掌握在其母宣太后芈八子的手中,在原丞相樗里子死后,以舅舅魏冉为相,以白起,司马错等人为将军,虽然造成了秦国外戚势大专权的情况,但也相对的威慑了一些老贵族。而且,魏冉白起等人确实也是人才。
后来,范雎入秦,效力秦国,在范雎的建议下,夺了宣太后与魏冉等人的权,这种权势斗争真的不好说什么。毕竟,此时的嬴稷早已成长为一个合格政治家。
秦昭襄王的七分足在于,在他在位期间,对远交近攻及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战国那种时期都知道是一会你们打我们,一会我们打你们,几乎是没有谁能够相对独大的,更是在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下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而正是在秦昭襄王嬴稷时期,秦国渐渐地打破了这种平衡,为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创造了一定条件。
初期,割上庸之地与楚国,与楚形成联盟,打破了魏国、齐国、韩国、楚国合众联盟。三国伐楚,秦救楚国是顺势拿下韩国四城。后来又与魏、齐、韩联盟以司马错为将,大败楚国。这里别扯义与不义的,战争根本就没有所谓义战。
约在公元前303年至公元前259年这么几十年时间,秦昭襄王嬴稷以魏冉、白起、司马错、蒙骜等人为将四处征战,得到扩张;任命范雎、田文等人为相,发展吏治及生产,对秦国的治理成就贡献,得到了荀子的肯定。
巩固巴蜀,消灭义渠,消除了后顾之忧,也得到许多军事资源,比如马匹。运用正确的外交军事方争打造了一支强大精锐的秦军。而在这期间的名人典故很多的,如完璧归赵,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当然此时李牧王翦还小。
著名的乐毅任燕上将军取齐国七十多城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白起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处于灭亡边缘。这一战赵国伤得不能再伤,也造就了名将李牧的崛起,后来王翦用离间计让李牧被赵王处死。
而秦昭襄王除长平之战这件为秦国起了决定意义的一战之外,做了一件令天下诸王震动的事。就是消灭东周,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这一举动无异于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与意志表现出来,不仅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具备了实力,这也造成后来六国联盟攻秦。
秦昭襄王嬴稷的三分不足在于,连连的征战毕竟造成了民生的凋敝,尤其是他在位晚期。
另外,在与楚怀王会盟时顺势俘虏了楚怀王熊槐,这不是最坏的。由于楚怀王死在了秦国的手中,这就造成了秦国与楚国的彻底仇恨。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秦国统一战争时打楚国时如此艰难的一个主因。也是因为长平之战后来打赵国也特别吃力的原因,看秦始皇统一战就知道了,几乎主要就是再打这两个国家。
还有最后一点,晚年听信范雎所言,忌惮白起,将白起冤杀,白起有无那种心思不知道,但秦昭襄王这一举动无疑是自毁长城。六国得以松口气,而且白起部下因其死而叛乱,使得晚期秦国混乱,原本天下统一进程可相对提前的事,就此被打破。
后来范雎被处死,吕不韦开始登场,直到秦始皇的强势出现,才完成统一。
用一句话来评价秦昭襄王说,有统一天下的心,也具备了统一天下的相对实力,可惜没有统一天下的君王霸气魄力。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